企业是现代工业文明的生产细胞,是一套有机的系统。企业的使命是按照一套成熟的标准,规模化的生产、制造特定产品,为社会提供特定的必需品。市场经济环境的企业还必须按照价值规律的特点具备自负盈亏的能力。
企业“破茧成蝶”的时候,企业不再是我们的衣食父母,而将成为管理者的孩子,是“走向工作岗位”的孩子,是标准的“男子汉”。这将是令人欣慰的时刻!发电厂生产电力产品是自身的行业属性,其生产电力产品的质量必须是“标准件”(电的电压、频率、负荷调节等),但发电厂作为企业属性,其“度电成本”则是企业自身生存的根本,这一点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不会因为行业属性的优越而置身于市场规则之外。 任何一个生产企业,人是主体,设备设施是客体,物料是能量体。生产企业的活动过程是:人+设备设施+物料,将物料由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并在转换过程中产生利润。按照价值规律特征,人+设备设施+物料的价值,要总是小于产品的价值,生产企业才会有存在的意义。 人类文明的进步,人的生活水平逐步上升是大趋势,一个国家、一个企业为员工能否带来逐年递增的福祉,是这个国家、企业的稳定发展的基础。企业人工成本的价值是以薪酬的方式体现的,企业中人力资源的单位成本必须是逐年上涨的,这才能符合人的发展期望和社会发展的趋势。 设备设施是现代工业企业装备高效程度的表现,是生产资料高效运转的基础。设备设施决定产品质量的优劣、生产效率的高低。一般而言,企业对设备的投入主要是维护和改造的支出,这部分支出基本是固定的(按照设备设施全寿命周期折算的年均成本是可测算)。 发电企业的生产经营,人力总成本可以通过设备的自动化、智能化改造,不断减少,并无限趋向零(无人电站)。当电站技改达到“无人”水平后,发电厂的运营仅剩下维护、技改、物料成本,其运营总成本基本成为一个固定投入。到这个阶段,生产企业基本进入“成本固投”期,如同一条智能无人生产流水线,稳定地、源源不断地生产电力产品。 产值,却是一个“悲观”的话题。电,作为工业发展的能源产品,降价是大势。当前我们的电在水电行业不占优势(上网电价高于水电平均水平),在整个发电行业有优势(电价低于平均水平),但火电、风电、光电不断进步的技术优势和规模优化,必将不断降低全发电行业的平均上网电价,这个水平将不断逼近我们的盈亏平衡点。 作为后工业时代,制造业包括发电企业,无人管理时代是企业自身破茧成蝶壮丽的时刻!这是企业发展进化的宿命。 企业的这样一个宿命,意味着将来只有极少的人管理这个“流水线”,那么作为今天的企业主人,我们将面临两个问题:第一、我们该怎样推进企业破茧成蝶?第二、我们自身该如何发展? 推动企业生产模式的发展,目标很明确(自动化、智能化),因为这是最佳的经营状态,但不是每个厂、站都能到达破茧成蝶的时刻,很多会是在市场经济物竞天择的残酷竞争中夭折。作为一个传统的发电企业,奔跑(技改)的速度才能摆脱被市场末位淘汰的命运。 如何提高技改速度,这就企业管理问题。管理企业是管理一套系统,这既是对人的配合提出要求,也是从物的维护提出要求。人的配合默契程度决定执行力水平,设备的维护优劣决定系统的稳定出力状态。多人合作的基础是靠制度约束,合作顺畅与否是对制度的理解是否相同,设备维护的水平高低,与技术规程的正确度、准确度相关。制度与规程就是企业遵循的标准,统一和清晰的标准是管理者遵循的基本准则。增进对制度、规程理解的相同认知度则需要企业文化的保驾护航。余秋雨大师对文化的定义正说明了这个道理:文化是成为习惯的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它的最终成果是集体人格。 标准的制定与高效实施,企业将进入到遵规守纪的有序状态,此时管理者就有更多的精力去考虑技改,而技改的不断扩大与深入,势必提高系统的自动化、智能化水平,从而反过来降低人的工作强度和人力投入,最终使生产企业破茧成蝶! 上述提到我们关注的第二个问题,此时其实已经做出了解答。我们在给管理制定标准的过程中,就管理者是学习的过程,学专业知识、学政策法规、学国标行规、学礼仪文化等等,这些学习将铸就企业管理者自身的升华。运行工升华为系统运行状态分析师、电焊工升华为材料分析师、检修工升华为工艺分析师、……。这些升华是装备水平的提升、是管理的提升、是管理者人生价值的提升,也是生产企业在后市场经济时代中不断降低盈亏平衡点、增强竞争力的提升。 在企业中我们习惯了工作,同时工作成为一种习惯,让共同工作成为一种我们共同的习惯,让我们在铸就现代企业的发展中,打造集体人格,并以集体人格共同迎接那个令人欣慰的时刻! |